English

大大推动宋诗研究

1999-08-1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陈铁民 我有话说

《全宋诗》全套共72册,辑录两宋期间8900余家诗人的诗作,总字数约4000万。

《全宋诗》是迄今为止断代诗歌总集中份量最大的一部,在此之前,宋代的诗歌从来没有人编成过较有规模的总集,《全宋诗》的出版为完整、深入地研究中国诗歌史,全面、准确地了解宋代文化和思想,提供了丰富而充备的资料。

《全宋诗》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的重点项目,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的专家王起、周林、周绍良、启功、程千帆、邓广铭、钱仲联、缪钺等的指导下,由傅璇琮、倪其心、孙钦善、陈新、许逸民担任主编。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具体承担,历经十二个寒暑编纂完成。在编纂过程中,编委会广辑群书,力求完全。对成集之作,则考察版本源流,择善而从,同时选择有价值的参校本,比勘校对。对残章单句,则考辨真伪,严格取舍。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使此书具备了较高的学术水准。大大推动宋诗研究

唐诗、宋诗各具特色,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。但自明清以来,一向研治唐诗者多,其成果繁富;研治宋诗者少,其成果也远不能同唐诗相比。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清康熙年间有《全唐诗》的编纂,为唐诗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,而有宋一代诗歌总集的编纂则付阙如。所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《全宋诗》正编共72册的出版,必将对宋诗的研究起重大的推动作用。

《全宋诗》的编纂,是一项艰巨而庞大的工程。这项工程的繁难和所获得的成就,择其要而言之,有如下四个方面:

(一)《全宋诗》的突出特点在于一个“全”字,其编纂之难也在一个“全”字。宋代有别集传世的诗人达六百多家,编者广搜博访,首先把他们的集子都搜罗齐全,其间访求到了若干罕见难得人们以为已失传之书,足见编者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很到位的。宋代无别集传世的诗人有近万家,他们的诗作散见于各种典籍,搜辑更加不易。编者在查阅了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之后,从中选出了第一批辑佚书目,而后逐书翻阅,爬梳钩稽。虽然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完全到位(续作补编的计划尚未启动),但编者翻查的典籍已达千余种,辑出的佚诗数量可观,不仅使许多无别集传世、长期湮没无闻的诗人面目凸现,还使不少有别集传世的诗人得以增添若干集外之作,成绩无疑已相当显著。

(二)甄辨鉴别。主要指鉴别作品真伪,防止误收;发现重出诗,进行甄辨。今存的宋诗人别集,有的真伪羼杂,误录入同时代人或其他朝代人之作,有的收录的诗重见他人集中,其归属难明,还有的收诗重见本人集中而诗题有异;至于《全宋诗》据以辑佚的类书、诗话、笔记、方志等,情况就更为复杂。如类书等张冠李戴、误署作者姓名的现象常见,从不同的辑佚材料爬梳得来的同一作品署名往往有异,笔记、诗话等署名大多用字、号或官称,欲查实其主名甚不易,还有古代同姓名者多,极易混淆。另外,就发现重出诗这一点而言,也要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。如宋人之诗,有的多至万首,辑佚所得的零篇断句,是否在这万首之中,岂易查考?而如果失考,就要出现重出现象。还有辑得的佚诗,有的不见于本人之集,却载于他人集中,这就更无从查出了。所以,想依靠人力查出所有重出诗,是无法办到的。而如果重出诗不能查出,则甄辨当然也就无从谈起。以上这些,可以说是编纂断代诗文总集都要面临的“甄辨鉴别”方面的难题。因为这些难题不易一一克服,所以前人编纂的诗文总集(如《全唐诗》、《全唐文》等),无不留下若干失误和遗憾。由于宋诗的数量大大多于唐诗,编《全宋诗》所要遇到的这一方面的困难比起编《全唐诗》来肯定会更大。但《全宋诗》的编者们不怕困难,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,已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。如发现和纠正了宋人别集中存在的许多误收、重收、漏收的缺陷,订正了厉鹗《宋诗纪事》、陆心源《宋诗纪事补遗》中的不少人名张冠李戴、一分为二、合二为一的错误,等等。当然,《全宋诗》在“甄辨鉴别”方面也留下了一些失误和遗憾,这是无法避免的,我们不能苛求于编者。

(三)校勘。《全宋诗》正编共3785卷,近4000万字。其中成集之作,需广搜异本,理清版本源流系统,在此基础上确定底本和主要校本,逐一比勘,并对校出的异文进行分析,判断其是非;辑佚所得之诗,往往有不止一个出处,也需作比勘,所以《全宋诗》校勘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。编者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项极费时费力的工作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字相当可靠的校本。

(四)撰写诗人小传。全书所收作者逾万,要为这么多人作传,诚非易事。尤其是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家,其生平资料缺乏,撰写更难。为做好这项工作,编者首先注意广泛地搜集史料,其范围不仅涉及史部的各类典籍,还尽可能地利用了宋人文集中的碑志、行状、制词等资料。在广泛搜集史料之后,编者注意对史料进行分析,辨其正误;其有材料不足、正误难于辨明者,则并存异说。由于做了上述工作,《全宋诗》所撰小传,大都能达到信而有征。

比起《全唐诗》来,《全宋诗》订立的编纂凡例,更精更善;提出的编纂要求,更高更严(如收录作品、撰写小传均详注出处等)。在这些方面,体现了我国古籍整理的新水平。

程千帆先生在为《全宋诗》撰写的《序》中说:“又尝闻之清儒:治古学当求其不误不漏。然不误不漏,谈何容易。去泰去甚,得其大齐,斯可矣。……收阙文,采遗韵,若陆平原之所云,则犹有俟乎来者。”这是深知总集编纂个中甘苦的话。前人在编成断代总集后,确实都没有力量和机会来做纠误补漏的工作,只好“俟乎来者”;但随着社会的进步,我觉得像《全宋诗》纠误补漏这样的事,现在就可开始做,所以很赞成编者续作《全宋诗》补编的计划。补编大抵可有以下几项内容:(一)对已发现的正编中的错漏的勘正。(二)发挥电脑的检索功能,查出正编中的所有重出诗。《全唐诗》中有不少重出诗,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只发现了其中的小部分(在诗题下互注又见者),而其大部分则未能发现。《全宋诗》估计也会存在类似的情况。在利用电脑检索出所有重出诗后,尚需进一步做辨明其归属的工作;归属实在难以确定者,则于题下注明又见,这样也就可以了。至于正编中误收的非宋人之作,目前还难以靠电脑检索来发现,就只有多征求读者的意见和“俟乎来者”了。(三)扩大书籍普查范围,继续搜辑佚诗。倘若要求《全宋诗》搜罗无遗佚,那是无法做到的;但要求其尽可能少遗漏,则经过努力还是可以做到的。纂补编时搜辑所得,可通过电脑检索,查出其是否已见于正编。其未见于正编者,可作佚诗补入;已见于正编者,如果有的署名有异,则对重出诗归属的进一步考订会有帮助。在上述工作完成后,《全宋诗》这部巨著的编纂,就大致可以说是功德圆满、臻于完善了。

我觉得补编的工作,宜早做,不宜晚做。因为趁热打铁,易见功效;假如等若干年后再做此事,则不仅困难会增大,工作效率也要降低。希望有关部门继续给编者以大力支持,使《全宋诗》的收尾工作得以顺利地完成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